確保糧食安全,消除飢餓,促進永續農業
黑水虻對生態與人類來說,是很有幫助的昆蟲,不管是廚餘或是農畜廢棄物,都能被黑水虻快速消化,全台平均每年產生220萬公噸的廚餘,近幾年非洲豬瘟問題嚴重,熟廚餘禁止拿來養豬,但是經過黑水虻幼蟲進食轉化成蟲體蛋白後,就能提供家禽、水產養殖業當作飼料使用。
黑水虻是普遍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昆蟲,和蒼蠅不一樣,不喜歡親近人類的生活環境,所以一般人較少接觸到黑水虻。
黑水虻的功能主要是將生質廢棄物轉化成資源,所以黑水虻幼蟲也能把農畜廢棄物吃到剩豆渣或糞渣,這些吃剩的豆渣或糞渣便是最好的有機肥,能改善土壤酸化、增加土壤肥沃度,並且在農業種植上可以抑制蟲害,就能減少農藥的使用。
黑水虻幼蟲體當中有抗菌肽,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天然抗生素,用來養殖畜禽、水產比較不容易生病,可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,提高食物安全性。
以雞下蛋來說,黑水虻幼蟲把廚餘、農畜廢棄物處理之後,幼蟲成為雞的食物,雞所下的蛋、長的肉成為我們的食物,形成一個很好的循環經濟模式。
黑水虻從出生到死亡都能被循環利用,黑水虻在幼蟲期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豆渣、廚餘、動物糞便等農畜廢棄物,幼蟲將吃下去的東西轉換成良好的蛋白質,可作為動物的飼料或害蟲天敵黃斑粗喙椿象的餌料,分解完的食物殘渣和幼蟲的糞便也能作為天然肥料。
其蛹殼富含幾丁質或幾丁聚醣,可作為工業、農業、醫美原料或添加飼料;黑水虻蛻變為成蟲後,就不再進食,只攝取樹葉的露水維生,並繁衍後代,週而復始。對於人類與生態來說,是非常好的一種昆蟲,也有人稱它為「完美昆蟲」。
雖然黑水虻能解決廚餘問題,但是愛惜食物不浪費的觀念也相當重要,因此行政院農委會通過「食農教育法」草案,推動內容包含:支持在地農業、鼓勵地產地消、強化食農連結、培養均衡飲食、惜食減少浪費、傳承飲食文化、國民免於飢餓等。
現在校園與社區也開始推行食農教育,運用黑水虻形成小型生態循環,不僅能處理廚餘問題,再搭配魚菜共生、種菜養雞生蛋等模式,讓更多人認識食材與永續循環,學習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,培養在地消費與健康飲食的觀念。
延伸閱讀